发布日期:2025-05-23 12:09 点击次数:186
“众所周知,中国只有一座城市,那就是上海。”
这句语出惊人的玩笑,广泛流传在展演爱好者圈子,以此来调侃不少海外演艺团体都把上海作为入华第一站——无论这些展演多么小众,他们都能在上海找到观众。
不难发现,city walk、特调咖啡、学术酒吧……近年来,年轻人中时兴的生活方式大多萌芽于同一片土壤。上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了标杆式的存在,迅速在全国风靡。
上海街景。(图/图虫创意)
魔都上海,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年轻人如此着迷?从city walk的火爆到王家卫的《繁花》,上海这座城,仿佛城市拳击台上的卫冕冠军,总能稳坐全民眼中的“网红顶流”宝座。
“上海,好就好在没有传统。”陈丹青曾在对谈节目《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中,畅聊他的上海记忆。曾经,年轻人涌入上海,因为这里允许“异乡人”迅速蜕变为“新上海人”。如今,年轻人追逐上海的生活方式,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没有传统”。
展开剩余87%到底是上海:
建筑可阅读,文化可生长
上海,是一座活在记忆与重构中的城市。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相伴相生的“开放”与“精致”,缠绕成了上海的精神DNA。
上海,也是一座永远在“成为”的城市。经历了好几轮“推倒—重建”式的大改造,数不清的“旧上海”,如今被折叠在同一个时空里。
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写的:“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
上海外滩夜景。(图/图虫创意)
如果说文学是上海最细腻的注脚,那么建筑就是百年上海难以磨灭的见证者。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是上海最鲜明的时空折叠样本。汇丰银行大楼的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海关大楼里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沙逊大厦的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滩9号轮船招商总局,将全球建筑历史浓缩在1.5公里的江岸。
光鲜亮丽的全球化都市外衣之下,是石库门里弄最极致的市井生存哲学——“螺蛳壳里做道场”。白天是裁缝的工作台,夜晚翻折成床铺;灶披间的煤球炉上,既能炖红烧肉,也能用平底锅煎出法式可丽饼。上海的精致,是一种带着烟火气的体面。
而这座城市的混杂与多元,让作家既能深入生活现场,又能保持冷静观察的距离。鲁迅在虹口写下《且介亭杂文》,张爱玲在“听得见电车叮当声”的公寓里恋爱、写作,金宇澄用《繁花》保存了一个旧上海。
《繁花》里的旧上海。(图/《繁花》剧照)
在上海写作,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四面八方都是故事的入口。
有人说,上海是中国的“未来标本”——它既承载着百年风云的历史重量,又不断裂变出最先锋的都市形态。年轻人在这里追逐梦想,作家在这里捕捉时代切片。上海的文化密码,在于它既是“中国看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看中国的镜子”。
用建筑雕刻一座城市的文化年轮
随着citywalk热潮的流行与深入,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了“读城”模式,开始挖掘建筑中的历史与人文。
上海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年,见证了上海从繁华到落寞,再到如今的复兴。在武康大楼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背景板之前,作家陈丹燕、媒体人陈保平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着手为武康大楼的居民撰写一本口述史——《蚌壳与珍珠》。
上海武康大楼。(图/图虫创意)
居住在这座网红大楼里的画家、教授、作家、医生等从事各行各业的居民,用自己丰富生动的真实人生,拼凑出了武康大楼和中国、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脉络。人们才意识到,原来武康大楼不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历史建筑,更是一段拥有“生命”的集体记忆。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真正的传承,不是符号堆砌,而是让建筑与人文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呼吸。
而这,正是作为“美好生活承载者”的招商蛇口入沪22年来一直在坚持的理念——“我们不是简单地盖房子,而是在雕刻一座城市的文化年轮。”2017年,招商蛇口就提出“重返上海”战略。2021年,这一战略升级为“重返上海心”。
作为一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强大实力的企业,招商蛇口在上海深耕22年——是陪伴城市发展、深度参与建设的22年,深知城市的繁荣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文化的滋养。招商蛇口于城市根脉深处探寻文化原点,通过城市更新里程碑式产品“风貌三子”——弘安里、桐安里、静安北站项目,对话百年上海,还原经典海派生活场景。
弘安里实景图。
与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一样,康定壹拾玖所在的康定路是上海掌心中清晰的掌纹,勾勒人文地脉的金线,镌刻着张爱玲、胡朴安、徐凌云等传奇家族的门牌。
在桐安里项目中,新复古主义风貌别墅将里弄风貌与公馆规划创新融合,还原了1930年代这个上海黄金年代的人文历史底蕴与优雅风潮,撰写当代精致风貌的别墅史诗。
海上·清和玺则延续了百年长桥源址,记录了上海城市巨变的缩影,完成了海派在地文化的薪火传承。
尊重土地,是招商蛇口的开发哲学。招商蛇口深信,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招商蛇口选择深入挖掘这些在地故事,将土地的记忆转化为建筑的语言,以建筑为文化容器,为生活的日常点滴注入灵魂,在城市肌理中延续海派的生命力。
新周刊刀锋文化季携手招商蛇口,
打造“海派文化”盛宴
诗人西川曾说:“如果一个地方能让我游荡,那么这个地方一定是有诗意的……一个城市的诗意首先来自于它的文化记忆。”
今天的上海,文学依然如顽强的藤蔓般在街角里弄悄然生长。巨鹿路的作家书店、思南公馆的文学讲座、虹口区“鲁迅小道”的漫步路线,让文学成为可触摸的日常。
招商蛇口,正试图为这种文化生态提供更多载体。
虹口的天马书局旧址,曾见证了鲁迅、茅盾的激扬文字,一代人的精神觉醒。如今,社区的弘安里天马读书会作为全市第三个“巴金书房”,让文化在生活的巷弄充分涌流,撑起建筑的精神脊梁,让每一位业主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亲历者。
弘安里天马书局实景图。
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生活的剧场——在这里,文学与日常交织,历史与未来共舞。
对于文化创新模式的实践,是招商蛇口一直坚持不懈的探索。这一次,招商蛇口选择深度连接新周刊刀锋文化季,进一步探索社区共建、文化社群IP的创造。
新周刊刀锋图书奖自2021年诞生以来,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文化领域熠熠生辉。今年的刀锋图书奖更是升级为刀锋文化季。它就像一座文化灯塔,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着大众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文化的力量在城市中流淌,成为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18日,2025年度刀锋文化季在江城武汉圆满落幕,现场颁发了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榜单,为12本年度好书、16个单项奖颁发年度刀锋荣誉。本届刀锋图书奖的年度主题为“壮阔的平凡”,旨在以个体见证时代、以平凡汇集壮阔。各文化领域大咖也将在全国多地开启沙龙对谈,探讨当下热议的泛生活方式议题。
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新周刊刀锋文化季将与招商蛇口联合举办“到底是上海”主题沙龙活动暨招商蛇口上海公司社群文化季启幕仪式,邀请著名学者、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招商蛇口上海公司海上·清和玺项目总经理范必波与新周刊内容中心副总监苏炜,在海 上·清和玺清和贵雅会馆,一同畅谈海派文化与当代上海的精神肌理,共同在文学和建筑中回望上海。
随着招商蛇口上海公司社群文化季的隆重启幕,招商蛇口将继续深度连接新周刊刀锋读书会优质资源,陆续于在售项目和交付项目,如招商外滩玺、招商云玺、虹桥公馆三期等,落地阅读文化社群,在上海各社区打造一系列作家领读计划、在地文化工作坊等社群活动,将文化嵌入社区,用阅读沁润日常,让人文之花在每一座招商社区绚烂绽放。
招商蛇口期望通过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籍分享及阅读,为业主家人们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让生活的每一次相会都有精神新意。真正的社区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每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招商蛇口上海公司期待以书为舟,载满文化薪火,开启一场书香流淌的精神盛宴,驶向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未来。
作者:贾辉
校对:遇见
排版:小野
文中配图除特殊标注外,均由招商蛇口提供
发布于:广东省Powered by 麻将胡了pg电子破解版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